曹操霸气语录武术
1、一战定乾坤!
2、天地间,人为贵。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5、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6、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7、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8、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9、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10、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11、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12、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1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5、月明星稀,乌雀南飞。
16、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17、打败仗都打得这么漂亮!
18、欲杀贼,必先屈身事贼!
19、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20、我曹操虽狠,却正邪分明。
21、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22、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23、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24、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25、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27、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28、我是朝廷丞相,属汉就是属我,准了!
30、欲取胜他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
31、人可以断臂求生,怎么能断头求生呢?
32、刘备胆敢来攻城,即刻擒杀,提头来见!
33、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34、嗯,那就割掉他的舌头,砸掉他的牙齿。
35、圣人之用兵,戢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
36、既然交战就应该战胜,却为何要兵败失城?
37、我的名有什么不能直呼的,不就是个人名嘛!
38、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谓之让。
39、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0、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4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44、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5、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46、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7、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4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0、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1、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52、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53、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54、既然苍天不负我,我也绝不会辜负这片苍天的。
55、天子授予官爵,人臣上表辞让,不一定要三次。
56、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57、吓破了胆的军士再多也无用,惊弓之鸟,任其自去。
58、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59、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60、我这份气色,这份精神头儿,那都是叫人给骂出来的。
61、没有才能的人,不能立功,无益于国家,不得受禄赏。
62、人哪,骂是骂不倒的,誉满天下者,往往也是毁满天下。
63、世人只知道曹操之威,却不知道曹操的恩典更重于威严。
64、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
65、我曹操,生当豪杰,死亦鬼雄。断不可堪忍受楚囚之辱!
66、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
67、兵法之道,变幻无常,既要熟读兵书,又不能被兵法所缚。
69、你一个小小的太医岂敢下毒害我,说出你的同党我不杀你。
70、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71、嗯,好,来人,将他剩下的手指全部斩去,看他还有何可嚼?
72、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73、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74、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八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75、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76、关羽的忠义,堪称众将之楷模,我宁肯他与我为敌,也舍不得杀他。
77、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78、所谓英雄,应该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上能洞察宇宙之妙,下能吞吐天地之机。
79、这个世上,从来就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只有败而不怠,败而益勇并且最终取得胜利的`人。
8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81、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82、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用了,岂能后悔,如果刘备敢反,正好给我一个取他首级的机会。
83、上古有礼,君患疾饮药,臣先尝之;父患疾饮药,子先尝之。你待我如君如父,就请你先尝尝此药吧!
84、失败是个好事,失败能够教会我们如何成功;失败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取胜;失败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取天下!
85、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86、忠义有何不好呢?好得很,没有忠肝义胆,谈何英雄壮士。但是我要把关羽对刘备的忠肝义胆变成对我的忠肝义胆。
87、玄德啊,原来我以为,仁义就是仁义,岂有他哉,后来我明白了,仁义到了你这儿,就不光是世道人心啦,它还是杀人的利器。
88、不要愤怒,愤怒会降低你的智慧,也不要恨自个儿的敌人,因为仇恨会使你丧失判断力,与其恨自个儿的敌人,不如拿它来为我所用。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篇一:《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作品赏析
[注释]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兴兵:起动,发动军队。//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这里是化用其句。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嗣还:随即。还,同旋。//戕:残害。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背景]中平六年(一八九),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初平元年(一九○),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解题]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赏析]
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
诗人对此事的态度怎样呢?“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怎样呢?悲愤、失望;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井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篇二:《度关山》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诗人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据说父亲曹嵩出身不明,《三国志·武帝纪》中说他是“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很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魏王曹操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公元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
公元201年在仓亭(今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
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曹操就任东汉帝国丞相。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在赤壁与孙权军作战,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公元212年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
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以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今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于2009年12月27日得到考古确认。
曹操的.名言名句11、生于乱世是为不幸,但如能变乱为治,岂非不幸中之大幸!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欲取胜他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
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宁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之变化,可比世之英雄!
8、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9、生子当如孙仲谋!
10、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隐机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2、以蝼蚁之里而撼泰山,何其愚也。
1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14、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曹操的名言名句2·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 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 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 天子授予官爵,人臣上表辞让,不一定要三次。
· 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 没有才能的人,不能立功,无益于国家,不得受禄赏。
· 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 使至于此。
· 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髃英,孰逾于此?”
· 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 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 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 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 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谓之让。
·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
· 公急上马!洪愿步行
· 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 吾若再生,汝之力也
·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 圣人之用兵,戢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