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配图励志小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常见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欢迎阅读。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篇1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篇2在浙江,还有端午节,你们看怎么样?”猴子都不满意起来,又是跳,又是叫。
狙公一转念头,马上改口说:“那就这么办吧。我每天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朝四暮三),你们总该满意了吧?”猴子都高兴起来,伏在狙公跟前,伸出前爪来领他们的口粮。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本来的意思是玩弄一些小手段来骗人。后来用“朝秦暮楚”来比喻一个人“反复无常”。“朝”和“暮”形容变化非常快。
井底之蛙【2】有一只小青蛙,他一直都呆在一个井里,从来都没有出去过。
有一天,它抬头看着天,这时候一个小乌龟路过井边。这只小青蛙就得意地对小乌龟说:“朋友你好啊,你看我生活在这里多快乐呀!出去玩的时候,我可以在井上跳来跳去,进来休息的时候我有这么大一个坑的水,我生活得太开心啦!您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
乌龟想进去看看,可是井太小,它左脚还没进去,右脚就被卡住了,只好慢慢地出来了。它对小青蛙说:“我住的那个海啊,好大好大,你都看不到它的对面在哪里。我们住的那个海啊,不管怎么下雨,怎么出太阳,它还是那么大。我们住在大海里游来游去,特别快乐!”
小青蛙听了小乌龟的话,说:“还有这么大的大海呀?原来我住的地方很小很小。”小乌龟对小青蛙说:“没关系,我带你去看我们那个很大很大的大海!”
刻舟求剑【3】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人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可那个人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一条线,剑是从这儿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里下去找就行啦!”
划船的人说:“你的剑掉进了水里,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
那个人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这时,那个人脱掉衣服,从他划的那条线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捞了很久什么也没捞到。
剑掉进了河里,现在船走了这么远,他是不能从船上的线找到剑的。
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舟”是“船”,“求”是“寻找”。有的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芝兰玉树【4】在古时候,有一个历史朝代叫东晋。东晋时期,有两个很受人尊敬的大家族,一个是王家,一个是谢家。这两个家族,培养出了许多优秀、杰出的人才,在皇宫里担任重要职位,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谢家有个叫谢安的人,他是当时的宰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家总理,地位很高。谢安经常对家里的孩子们讲:“你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本领高强的人。”
有一天,谢安闲来无事,就问孩子们:“你们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呢?”谢安有一个侄子,名叫谢玄。谢玄回答说:“我将来,要像‘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先来讲讲“芝兰玉树”吧。这“芝兰”啊,其实就是兰花,是一种植物,它的花朵不大,颜色有黄的、粉的,也有白的,非常美丽;而兰花的叶子呢,是细细长长的,就像小朋友弯弯的眉毛一样,形态非常优美。兰花的'香气也是淡淡的、柔柔的,闻起来一点儿都不刺鼻子,让人觉得很舒服。更重要的是,兰花的生长环境虽然是又潮又湿,阳光也少,但是它们依然坚强、快乐地生长,依然把柔和、淡雅的香气带给人们。所以啊,兰花在人们的心中,一直都像是一个外表美丽、内心品德高尚的人,是一种人们很喜欢的、名贵的植物。那么“芝兰玉树”呢,就是指,用名贵的兰花和玉石装饰而成的大树。小朋友,你们想想看,大树是不是很高大、很挺拔呀?它可以为我们遮挡阳光,让我们在树荫下快快乐乐地做游戏,一点儿也不用担心被阳光晒伤,对不对呀?那么,如果这棵大树是用名贵的兰花和玉石装饰而成的呢,是不是又漂亮、又芳香、而且还可以保护我们不被晒伤呢?这可真是一棵很棒的大树呀!好啦,现在让我们回到刚才的故事。
当东晋的宰相谢安问家里的孩子们长大以后都想干什么的时候,谢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将来,要像‘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谢玄小朋友希望自己长大以后,能像名贵的兰花,玉做的树。谢玄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的志向,他的叔叔谢安自然很高兴,从此就更加注重对谢玄的培养和教育,而谢玄自己也很努力,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和本领。
后来,前秦朝代的皇帝苻坚带兵攻打东晋,东晋宰相谢安就任命他的侄子谢玄为先锋官,迎战苻坚。谢玄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在淝水一带,带领八万士兵战胜了苻坚的80多万士兵,保护了国家和人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而谢玄,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实现了他幼年时想成为“芝兰玉树”的理想。
专心致志【5】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飞过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孟子接着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
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画蛇添足【6】有一家人家祭过了祖先,赏给仆人们一壶酒。仆人们看壶里的酒实在太少,要是每个人尝这么一小口,那多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让他喝个痛快。可是到底让谁喝呢?有人想了个办法,对大家说:“我看这么办吧,咱们来比赛画蛇。谁先画好,壶里的酒就让给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么办,就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一个人先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低着脑袋在画,就说:“你们还没画好呀,看吧,我还来得及给蛇添上四只脚哩!”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又在地上画起来。他还没把四只脚画齐,有个人也把蛇画好了,就抢过他手里的酒壶,几口把酒喝干了,对他说:“蛇本来没有脚,你干吗要给他添四只脚呢?”“画蛇添足”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跟“弄巧成拙”一个样;想卖弄一下本领,反而把事情搞坏了。故事中的那个人就是这样,他已经把蛇画好了,为了添四只脚,反而没喝到酒。另一个意思跟“无中生有”相仿,蛇本来没有脚,硬要给他添上四只脚,这不是多余的吗?因此还有人用“蛇足”来比喻没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笨鸟先飞【7】东汉时期,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贤德的女子。一次,乐羊子拾到了一块金子,高兴地拿回来交给妻子。妻子说:“有志气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把捡来的东西拿回家是败坏自己的名声。乐羊子深感惭愧,就把金子放回原处,然后说:“你很笨要笨鸟先飞,要出外求学去。”所以乐羊子就出外求学去了。但一年后,乐羊子因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妻子把他领到织机旁说:“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织出来的,日积月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我把它剪断,就前功尽弃了。求学也和织布一样,不能在学到一半的时候放弃。”乐羊子深受感动,又回去求学了,七年没有回家。
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守株待兔【8】从前,有个农民在田里种萝卜,他累得满头都是汗水。正在这时,忽然跑来一只野兔,一头撞在旁边的大树上。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撞死了。那个人很高兴,把野兔捡了起来,晚上他把野兔吃了。他想:要是每天都有一只野兔吃该有多好啊!
第二天,他到地里不劳动了,坐在大树下等着,希望再有野兔跑过来,自己撞死在大树上。
他等了一天又一天,野兔没有再来,农民的萝卜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株”在这儿就是“树”。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比喻有人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经验,还牢牢守住不放。一个是比喻有人不愿切实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获。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 毒月 、 恶月 ,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屈原]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 龙 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 以像龙子 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 五彩丝系臂 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 像龙子 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 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 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 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 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 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 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 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 端午 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 踏百草 、 斗百草 、 采杂药 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 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