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名言 > 文章内容页

讽刺形式主义名言

来源:励志帝 日期:2023-02-28 02:45:47 分类:励志名言 阅读:

1963年3月,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董祖修把一份

篇一:重读雷锋日记

我从书橱里翻出那本封面已经发黄的《雷锋日记》。

打开扉页,凝视着雷锋充满笑意的面容,突然有一种久违的春风扑面的感觉。书中描述“今天我从营口乘火车到兄弟部队作报告,下车时,北风刺骨地刮,地上盖着一层,显得很冷。我见到一位老太太没戴手套,两手捂着嘴,口里吹一点热气温手。我立即取下了自己的手套,送给了那位老太太。她老人家望着我,满眼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一路上,我的手虽冻得像针扎一样,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

这样美好的画面,如此动人的情景,在雷锋生命的画卷里还有很多很多!

是什么精神让这位只度过22年短暂人生岁月青年战士,却具有如此高尚情操呢?多年之后,我好像才发现了这部红色经典,抑制不住渴求真理的热望,把目光慢慢地游弋在他一页页的日记里,一天天、一遍遍地重温他那感人至深的桩桩善举、暖暖情愫。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我是人民的一名勤务员,自己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幸福。”……

多么感人的话语!

“自己辛苦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这难道不是中国传统的“推己及人,仁待人”的道德规范吗?

由于雷锋精神产生自那个特殊的年代,某些地方把学雷锋搞成一场运动,由自发变成了命令,由主动变成了被动,某些媒体把雷锋神化为“共产主义超人”,把他的一些事迹说得神乎其神,成了一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模板。久而久之,也就使人们产生了逆反

我们确实应该重新思考雷锋精神了:人们不再是运动式的狂热和盲从,而是深沉冷静地剖析之后的感动——雷锋精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凡普通人基本的生活准则和道德标准!爱别人、爱生活、爱工作、爱自己。从雷锋生前的许多照片上,可以看到雷锋那充实、灿烂微笑,让人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体会到他发自内心的快乐。雷锋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雷锋是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受到党和政府深切的关怀和爱。他的“我把党来比母亲”的名言,是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

雷锋离开了我们,雷锋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葆青春

篇二:重读雷锋日记

又是一年的3月5日,每当这个时候,社会各界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平凡却伟大的人――雷锋。在重读《雷锋日记》、弄清雷锋故事中,雷锋精神也被赋予更多深刻丰富含义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这个名字,曾是一个时代的标杆,他所代表的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进步。雷锋的伟大精神感染和教育了千千万万民众。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构成民族脊梁的精神支柱。无容置疑,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有一位平民英雄。

50年来,“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遍住过大江南北,雷锋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雷锋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是感召全国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人们怀念雷锋,时代呼唤雷锋,社会不断涌现“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奉献爱心,“草慈善家”阿里木坚持十几年用烤羊肉的微利资助贫困生,“虎妞”杨艳艳面歹徒挺身而出……他们身上所彰显的都是雷锋精神。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的精神实质;“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当作看成自己的幸福”,“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这就是雷锋精神的闪光点。“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一以贯之,从不含糊。他说“力量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最重要的是,雷锋精神是“传统美德的延续”。新时代,雷锋精神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时代精神的凝结,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

时代赋予雷锋精神的内涵任何一个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的思想境界追求和闪光点,都是与一定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并被烙上时代的印记。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发达,物质如何文明,雷锋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是时代的标杆,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雷锋精神的传承,需要千千万万认得共同努力。正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当年读雷锋先进事迹和日记后,写下的一段深刻的话语“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正是由于雷锋精神彰显了人类共同价值,所以人们都敬仰雷锋、学习雷锋。

今天,雷锋精神已经大大超越了雷锋个人的思想行为的范畴,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传统,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反映了社会主义时期的精神风貌和鲜明特征,因而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要坚持用雷锋精神教育人民群众、引导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民心士气,锤炼意志品质、强化战斗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严峻考验面前不迷失,在艰难险阻面前比退缩,确保各项建设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的目标顺利实现

篇三:重读雷锋日记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我们又迎来了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每当这个不平凡的日子,无数的社会各界都以无限崇敬和仰慕的心情和特殊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平凡却伟大的人——雷锋。与此同时,在重读《雷锋日记》、弄清雷锋故事中,雷锋精神也被赋予更多深刻且丰富的含义。

伟大出自平凡,崇高寓于平凡。自古英雄出少年。雷锋是个孤儿,懂事以后,把对党的感恩,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他一生从事革命事业,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人民,在日记里写着:“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还写道:“今天我入了党,使我变得更加坚强,思想和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和远大。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人民的勤务员。为了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幸福,哪怕高山、、巨川,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头断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在雷锋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位普通党员、普通战士、普通劳动者的神圣使命,真正做到了“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他爱党,爱人民,爱祖国。他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时时处处都为他人着想。毛主席说得好:“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真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雷锋只活了22岁,他的死也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死,真是比泰山还要重。虽死犹荣,精神永在!就像诗人藏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如果用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这句话在雷锋身上也太恰如其分了。《雷锋日记》倾吐了他对党的深厚情感和理想信念,写到“刻准备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永不变心”……那首被雷锋摘抄过的诗句“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至今广为传颂。这些肺腑之言,既表达了他对党忠贞不渝的政治立场,也表达了爱党爱国,做党的忠诚战士的心声。是什么精神让这位只度过22年短暂人生岁月的青年战士,却具有如此高尚的情操呢?多年之后,我好像才发现了这部红色经典,抑制不住渴求真理的热望,把目光慢慢地游弋在他一页页的日记里,一天天、一遍遍地重温他那感人至深的桩桩善举、暖暖情愫。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这个名字,曾是一个时代的标杆,他所代表的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进步。雷锋的伟大精神感染和教育了千千万万民众。雷锋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构成民族脊梁的精神支柱。无容置疑,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有一位平民英雄。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的精神实质;雷锋心中无我,装满了人民,装满了善心。“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当作看成自己的幸福”,“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这就是雷锋精神的闪光点。“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一以贯之,从不含糊。他说“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最重要的是,雷锋精神是“传统美德的延续”。新时代,雷锋精神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时代精神的凝结,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

“春风化雨润心田。”50年来,“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遍住过大江南北,雷锋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雷锋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是感召全国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人们怀念雷锋,时代呼唤雷锋,社会不断涌现“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奉献爱心,“草慈善家”阿里木坚持十几年用烤羊肉的微利资助贫困生,“虎妞”杨艳艳面歹徒挺身而出……他们身上所彰显的都是雷锋精神。

时代赋予雷锋精神的内涵,任何一个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的思想境界、追求和闪光点,都是与一定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并被烙上时代的印记。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发达,物质如何文明,雷锋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是时代的标杆,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雷锋精神的传承,需要千千万万认得共同努力。正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当年读雷锋先进事迹和日记后,写下的一段深刻的话语“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正是由于雷锋精神彰显了人类共同价值,所以人们都敬仰雷锋、学习雷锋。

“如果你是一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者你生活的岗位位上?”雷锋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像阳光、雨露、粮食撒向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去,正是这点点爱心、丝丝善意铸起了雷锋的伟大精神,成为永远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一个人,像“钉子”一样善于挤和钻,甘愿做这样的“子”,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能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雷锋的精神是什么?是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热爱;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钉子精神;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进步,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我们仍然需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把平凡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万丈高楼起于垒土。”我们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同志那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董必武赋诗赞扬雷锋说:“所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我们应像雷锋那样,满腔热忱、坚持不懈地做有益公众的平凡小事,用共产主义思想的瑰丽珍珠,镶嵌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厦。

有人说,个人要获得成功与幸福,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一个公司要想成功,不能缺少雷锋式的好员工,一个政府要想获得民心,不能缺少雷锋式的公务员。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只要你的人生观正确的,你的工作就会有不尽的原动力。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大小,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错,时隔数十年,雷锋日记被人们重新拾起,细细品读,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雷锋不好高骛远,不为人左右,遭遇挫折,遭遇讽刺,能够放平心态领悟精髓,立足实际,联系自身,深刻认识“努力是通向成功的唯一坦途!”如同愚公移山精神那样,充满执著,洋溢自信,挺起胸膛做人,挺直腰板做事。毫无疑问,雷锋精神曾激励过多少青少年,胸怀大志向,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无私无畏,赤诚忠心地像雷锋那样奉献壮丽的青春,雷锋已经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开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标兵,这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

摘要:道德始终是人们关注对象,目前理论界多注重硬性研究,缺乏对道德元伦理思想的分析,因此,对道德形而上学理论进行谨慎梳理,尤其对康德道德伦理思想体系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正本清源,基本伦理难题和伦理矛盾也都被暴露或揭示,只有把道德形而上学这个根本源头梳理清楚,才能使整个伦理体系大厦更加牢固。道德基础问题是康德伦理思想的基点。康德伦理思想在现代不仅没有死去,反而有待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因为康德伦理思想注意到了人生、人的理性的双层追求,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力图将它们统一于整个先验哲学之中。

关键:康德;形而上学;道德;现代价值

康德思想的重要性在当代理论界是众所周知的。形形色色的现当代哲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都渊源于康德,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是相通的概念,正是这种独立于客体的概念,给道德奠定了基础。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尊严,所以它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而其他学科都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也成为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

康德的思想,如日本学者安倍能成所说: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而以后的哲学又从康德这里流出的”。康德思想研究早已经是一种“显学”,似乎人人都能对康德的思想说点什么。wwW.133229.cOm伦理学在康德整个思想体系中属于另一个方面,在康德思想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牛顿转向卢梭,由自然科学及其哲学意义转向人的精神世界的探求。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康德的伦理学,都认为其重要性不能和他的认识论研究相比,甚至认为康德伦理学只不过是形式主义而已。基于这样的事实,康德思想对于我们,可以说还是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之中。那么,康德哲学思想主要是认识论还是伦理学呢?他在构造其“批判哲学”时,虽然首先着手于认识论,但就康德个人主观上来说,伦理学显然高于认识论。在康德的主要伦理学著作中,即《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它们的共同任务就是建立实践的最高法则以及论证道德法则乃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原理,旨在建立道德形而上学。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和尊严。所以它是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的,而其他学科都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由此也成为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

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是相通的概念,正是这种独立于客体的概念,给道德奠定了基础。康德的道德哲学特别强调自由、平等、权利的优先性、即优先于任何特殊的善。在康德那里,正义的重要性,首先不是因为它们能够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或者是能够尽善,而是因为它们符合权利(正当)概念,权利是一个既定的优先于和独立于善的道德范畴。康德的正义论具有直接的道德意义,因为它主张正义之所以是首要的,在于正义的要求超过其他道德利益和政治利益,而无论这些利益可能有多么迫切,因此正义就不仅是人类价值集合中的一种,可以随情况的变化来加以权衡,而是所有社会美德中的最高美德,是其他社会美德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康德就通过正义的优先性为社会道德奠定了基础,即保证社会正义是一切道德上善恶的前提。根据康德,善恶概念不足先于道德法则而定义的,如果先于道德法则,那么,前者就似乎必定具有基础地位,相反,善恶概念必须在道德法则之后并通过道德法则来定义,于是遵守道德法则本身就成了目的,而无需某个假设为善的目标。那么,正义优先性的根据在哪里呢?

在康德那里,权利正当的优先完全是从人类相互的外在关系的自由概念中推导出来的,它和所有人与生俱来的目的(即获取幸福的目的)或人们所承认的实现这一目的手段没有任何关系。简单地说,权利的优先性完全是从人之为人先天具有的自由中推导出来的,我们也只有在受那些不以任何特殊目的为前提条件原则支配时,才能自由地追求我们自己的目的。不过,把自由与正义联系起来,中间还需要有一个过渡,否则,自由的个体不能走向正义的社会,或者反过来,社会正义必然束缚个体的自由。为此,他提出了善良意志的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一开始就指出,“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

有的伦理学家用知识来解释善,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有的用上帝的意志来解释善,如奥古斯丁、阿奎那等;近代以来,更多的伦理学家则把善看成是人的自然本性要求的满足。康德反对上述一切看法,他认为善既不来自上帝,也不来自人的自然本性,更不来自人的意志的某种对象物,而只能来自人的理性自身中的善良意志,一切其他品质,如明智、勇敢、果断、不骄不躁等,虽然从许多其他方面看来是善的,但若没有善良意志的指导,就可能成为极大的恶,同样,那些导致幸福的东西,如财富、权力、健康境遇如意等,若没有善良意志的正确指导则会使人自满和傲慢。相反,唯有善良意志才是无条件的善,它“不依其促成或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愿意而善,它是自在的善,自为地无比高贵”。善良意志不是为了减少学生反复的次数,平时对后进生要经常教育;

(2)当出现反复时,要仔细分析反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作好反复教育工作,使他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

这个学期在帮教顾奎安地过程中,有成功的地方,让我收获很多,但也有很多失败的地方,我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期望在下学期的帮教过程中,使其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德育导师学年工作总结3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负责陆尊荣同学的帮辅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陆尊荣同学在我的帮辅下,无论在学习还是纪律方面都有较大进步,为了来年能更好地做好德育导师工作,我对今年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用爱心拉近距离

作为德育导师,就应用心主动地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应成年人,个性是后进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为此,我就时刻关注着他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针对他上课时经常违纪的习惯,我采用了时常提醒他和表扬相结合的办法,为了照顾他的自尊心,我通常不失时机地表扬,慢慢地他上课能遵守纪律了。

二、用真心换取信任

在不断地与“问题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于是我调整心态,对他正确定位,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少一些要求和奢望,多一些耐心和表扬,少一些生气批评。没有爱生的意识,就不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就不会去了解学生,更谈不上什么理解,也就无所谓德育。只有装着一颗爱心,你才会去发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去鼓励他们上进,去指导他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才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到达教学、生活中师生之间的和谐与沟通,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意境与教学效果,也才会发现他们是如此可爱,并不难教,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就这么简单。

三、用关心激发热心

在多次和他的谈话交流中,发现他很幼稚但又有自己的理想。他期望自己将来能考上大学,做一个有用的人,赚很多的。如果以他此刻的成绩,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我没有泼冷水,而是抓住这个契机,与他促膝谈心。提醒他此刻就应把握好时机,彻底改变陋习;树立信心,埋头读书;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就必须能如己所愿实现理想。很快,他课堂纪律已基本能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在养成,课后作业基本能独立完成,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做好问题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件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关注和耐心的关怀。让爱心在帮辅中传递到最后。学期结束了,德育工作还要继续,我会一如既往的关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