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关于孝顺的名言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5、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7、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8、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9、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出自《劝报亲恩篇》。
10、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劝报亲恩篇》作者无可考。文中大力宣传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文明美德,曾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尽管篇中有小部分封建糟粕,相信读者能批判地阅读。因全篇基本为白话文,故
不做注释。
11、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
注释: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出自《三国志·魏书》。
13、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注释: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1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15、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注释: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16、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1]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
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
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17、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18、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
注释: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19、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注释: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
20、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21、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23、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语·弟子行》。
注释: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2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25、首孝弟,次谨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
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
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26、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注释: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27、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出自《孝经》。
注释:孝是天经地义的。
28、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注释: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
29、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0、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出自《动报亲恩篇》。
注释: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31、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注释: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32、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出自(春秋)《礼记》。
注释: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
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层出不穷,风靡天下。近期,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还创作了《新三字经》,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三字经》全文长达1720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序号 课时 授课内容
1 第1课时 人之初——名俱扬
2 第2课时 养不教——习礼仪
3 第3课时 香九龄——千而万
4 第4课时 三才者——应乎中
5 第5课时 曰水火——人所饲
6 第6课时 曰喜怒——人之伦
7 第7课时 父子恩——臣则忠
8 第8课时 此十义——勿违背
9 第9课时 经子通——居上世
10 第10课时 唐有虞——称三王
11 第11课时 夏传子——终于献
12 第12课时 魏蜀吴——失统绪
13 第13课时 唐高祖——国祚废
14 第14课时 太祖兴——若亲目
15 第15课时 口而诵——自勤苦
16 第16课时 如囊萤——宜立志
17 第17课时 莹八岁——亦若是
18 第18课时 犬守夜——宜勉力
19 第19课时 复习课
20 第20课时 复习课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讲
一、 授课目标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2.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三、授课基本内容
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3.结合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及衍生的哲学思想
4.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拓展思维
四、授课提纲
1. 导入(10')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提问:我们班有从河南来的同学吗?]我们的这位老乡,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1.
2.
3.
4.
5.
6.
7.
8.
9.
10.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从一个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得表现,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他将来是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能不能有出息。这是因为人的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我们只有对自己的将来有了设想,才有前进的方向。[提问:我们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呢?长大了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有演员、有科学家、有企业家,不管我们将来做什么,只要我们现在照着这个目标去做,并一直坚持,就有实现的一天。我们都一定会有一个共同点,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用的人。我们怎么才能做才能让自己现在是个老师父母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孩子,将来长大了谁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呢?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2.诵读新句子:(2')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3.讲解句子,阐释概念(30‘):
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三字经》人性本善的说法,来自于孟子的思想。
人性的三种理论
孟子“性本善”[故事一、邻居与小孩;故事二、5.12汶川地震时每个人的感受、做法]
荀子“性本恶”[故事一、婴儿出生到不懂事之前的一系列表现]
孔子“性无善无恶”[刚出生时,每个人都像洁白的麻,没有任何思想和天性,随着后天的影响,逐渐才有了善恶,就像把麻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会染出不同颜色的布。故事一、曹操儿子们的故事]
通过最后一个故事,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故事一、周处杀龙的故事]
[故事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我们想好的方向发展呢?我们看看《三字经》怎么说
苟不教,性乃迁。“苟”假如,如果;“教”学习,受教育,管教;“乃”就会;“迁”变化
这句的意思是: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
[故事一、上学的孩子和做乞丐的孩子]
[故事二、偷黄瓜的贼]
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故事一、弈秋学棋]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故事二、唐伯虎学画]
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我们不再家里学些,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古人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了吗?我们来看看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以前,古时候;“择”选择;“机杼”织布的梭子。
请一个同学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大家讨论:孟母为什么要三迁?]
母亲是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她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古时候女人不识字,现在,我们的母亲也一般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对孩子道德的养成,对生活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母亲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从古到今,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父亲的责任。我们来看看,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义方”做人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度。家教
[故事一、窦燕山的故事、五子登科的来历]
4.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5.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编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多讲故事
多让大家发言
记住每个人的名字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二讲
一、授课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朗读三字经前八句子
二、授课基本内容
1、回顾三字经 1-4句内容
2、授课内容如下: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3、组织学生朗读与讨论
三、授课提纲
1、 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 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 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2、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先介绍岳飞(简介略)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 讲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请老师教育孩子的问题(此处略)。问一下学生知道朱元璋吗有的学生听过电视评书明朝那些事,对朱元璋的故事表示出了兴趣。有的学生听过电视评书明朝那些事,对朱元璋的故事表示出了兴趣。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三讲
一、授课目标
3.能使学生们换个角度看待科学
二、授课基本内容
1、讲解三字经第一段9~12句内容,重点是从孝悌教育孩子们心怀感恩
2、授课内容如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3、组织学生朗读与讨论
三、授课提纲
{向大家推销这种鼓励模式}
1.三字经前两段试背或朗读
当时的情况是孩子们都没有带上次的课本,也没有背诵。于是我写了几个重点字的读音和填字,感觉掌握的一般。有1个孩子还是掌握得挺好的。积极性也挺高的
2.前八句内容复习:(板书)善——教育——专,从小学习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怎么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好人,阳光的人。
3.提问:请同学分享每周父母花多长时间陪你们?(如果,假设你的爸妈很少陪你,你会有什么想法呢?)我们看看古代的一个同龄人是怎么做的。
讲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黄香的故事)
分享同学们的感受
讲解:“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备注: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4.提问: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是什么在驱使他们?父母,兄长为你做过什么?(善,恩)
引入:感恩。
实施时,是由我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思考和跟着我的语音提示回忆父母是怎么无私的关爱我们的。然后请大家来分享。有的孩子真的有所悟,而有的不但配合,还总是睁眼。不过,我觉得当时助教体会得更深,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5.讲述感恩的心的故事
(示范手语,放在最后传授)
6.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讨论:可以请助教帮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7.孝悌了,就可以做善事了吗?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讲解后两句
联想:学无止境——(数学教育的发展)——科技兴国:请同学们为了理想好好学习各科文化知识。
8.总结
朗读今日所学。
附件:志愿者授课经验总结
可以让助教也参与讨论,并且回答问题,这样对活跃气氛开阔眼界,引导学生思考都有帮助。学生向你做鬼脸的时候,是他们希望得到你的关注的时候,你可以给他们一个眼神,也可以委婉批评,还可以视而不见,都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类型而定。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四讲
一、授课目标
1.熟练诵读《三字经》原文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3.了解一些古代星象知识, 感受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浩瀚星空带给人们的无穷想象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要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以自然为师
2.教学难点:如何用易于理解的方式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传达给学生
三、授课基本内容
1.《三字经》的新句子:“三才者”至“应乎中”
2.结合句子,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概念,阐释“天人合一”
3.介绍我国古代“四象二十八星宿”的知识,介绍和星宿有关的诗文,如“南箕北斗”、“牛郎织女”、《西游记》里的“昴日星君”,古诗“迢迢牵牛星”等
四、授课提纲
导入:通过前面的内容,《三字经》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和学贵在专一和坚持,并且劝大家要从小开始学,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学起,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时候的孩子具体要学哪些知识。为了便于当时孩子们的记述,《三字经》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以后,接着用数字往下串着讲。第一个数字讲" 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这里头的"三才"和"三光",都是传统中国极其重要的文化概念。
诵读新句子(3'):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读2遍:第1遍,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第2遍,大家一起诵读
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5-20‘)
三才者天地人:“才”在这里就是“最基本的东西”,这一句意思是: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
“三才”这个概念,来自于周易的说卦。《易经》里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注:"易"是什么呢?古时候圣人在创制易的时候,就是要用它来说明自然界最基本的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古人确定天的道理是阴和阳,地的道理是刚和柔,人的道理是仁和义,这个就叫"三才。")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把“天,地,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板书“天人合一”),现在,随着科技智能的发展,人类逐渐丧失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破坏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越来越盛,从而遭受自然的惩罚,因此“天人合一”在现代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应着“三才”,我国古代还有“三大”(板书:“三大”)一说,请大家猜猜是什么?(答案:天大,地大,人大);
【讨论】人真的能有天地那么大吗?
雨果的一句诗:“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 人的心灵可以比天地更广阔,人的志向也可以比天地更远大,那么【提问】你的远大志向是什么呢?
总结:“天人合一”另一重含义是告诉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努力探索自然,认识自然,以自然为师,在自己的内心建设一个和天地一样广阔丰富的世界
三光者 日月星:三种光明的林逋《省心录》。
注释: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出自《动报亲恩篇》。
注释: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出自《四言》。
注释: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出自(春秋)《礼记》。
注释: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劝报亲恩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
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华考范文网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