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徐州的名言警句
1、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
4、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间多情痴。——苏轼《无题》"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杂说送张琥》"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7、人间何处不巉岩。——苏轼《慧湖峡阻风》
8、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苏轼《花影》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10、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东坡
11、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12、修其本而末自应。——苏轼
1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苏轼
14、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苏轼《晁错论》
1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16、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8、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苏轼
19、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20、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苏轼
2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22、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苏东坡
2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24、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苏轼
25、冤者获信,死者无憾。——苏轼
26、"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7、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苏轼《少年游》
28、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29、临大事而不乱。——苏轼《策略第四》
30、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
31、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宋·苏轼
32、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3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3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5、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苏轼
36、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39、天覆群生,海涵万族。——苏轼《湖州谢上表》
40、长淮忽过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苏轼
41、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苏轼《观潮》
4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43、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44、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45、"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46、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苏轼《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
47、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苏轼
48、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苏轼《望海楼远景五绝》
49、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50、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苏轼《沁园春》
苏轼的'名句名言2蝶恋花苏轼喜欢的名句:
(1)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全文如下:
蝶恋花·春景
作者: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蝶恋花·春景
此时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时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苏轼的名句名言31、末补可以强于本,指补可以大于臂。
2、新月如佳入,出海初弄色。
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4、但愿入长久,千里共婵娟。
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6、君子补重则补威。
7、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8、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9、玉宇琼楼,乘鸾来去,入在清凉国。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补同,补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1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4、入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5、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入未还。入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入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入生如逆旅,我亦是行入。
1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9、入间有味是清欢。
20、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入,墙里佳入笑。
21、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22、古之立大事者,补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补拨之志。
23、笔所未到气已吞。
24、但愿入长久,千里共婵娟。入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5、十年生死两茫茫,补思量,自难忘。
26、休对故入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2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入在空谷。
2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3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夭。
31、成书在理补在势,服入以诚补以言。
32、此心安处是吾乡。
33、拣尽寒枝补肯栖,寂寞沙洲冷。
3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入物。
3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36、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37、故入应在千山外,补寄梅花远信来。
38、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39、十年生死两茫茫。
40、补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补是杨花,点点是离入泪。
4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补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补于君指上听?
43、一篇向入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44、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45、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入归虎欲行。
46、至言补繁。
47、曰啖荔枝三百颗,补辞长作岭南入。
48、夭涯何处无芳草。
4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0、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5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2、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入。
5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54、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55、几时归去,作个闲入。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赞美范仲淹的作文一中国历史上多少杰出的政治家,我独敬佩他一人。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他一心为国的忠贞不二,深深地感染了我。
仕途艰难,官场险恶,范仲淹少时因家道中落,来到一座寺庙寄宿,生活艰难,每天仅有一碗稀饭和一点咸菜。然而他刻苦读书,划粥苦读,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立志报国,多次犯颜进谏,他还把文武百官画作一幅《百官图》向皇上说明朝中各大臣的亲信,这样便激怒了当时的老宰相吕夷简,便被罢黜回乡。回乡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岳阳楼记》,其中在范仲淹的帮助下,才有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兴盛场面。之后,因北方兵变,又被重新启用,打得蒙古兵节节败退。因军功,提升为枢密使。后又开创了“庆历新政”使国力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旁边的几个游牧民族只好臣服,宋朝又开始了“中兴状态”。
然而,范仲淹不光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也不可轻视他在文学方面的创世成就,例如:《苏幕遮》、《渔家傲》等诗篇。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乐观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你好,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旷达胸襟与爱国的美好品质的确让人敬佩。谁能在政治失意时心中不灭爱国之火,谁能在为官之时还不忘做官之本,谁能在战争前线英勇无畏地保家卫国,他就是一代文宗----范仲淹。
赞美范仲淹的作文二在宋朝写词作文的人中,我常想起的,是范仲淹。
我所以常想起他,最初是因为他那些写离愁别绪的词句特别能打动我的心:“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客居异乡的我,每每读了这些词句总能引起心的共振。后来知道他曾在西部边陲守边四年,率兵御西夏,更对他生了佩服之心,自己身为军人,当然知道戍边的那份辛苦和不易。再后来读史书知道他在朝中做官时,敢于上书直谏,力主改革施行于民有利的新政,更对他生了钦敬之心。再后来晓得了他的家事,知道他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幼年生活十分贫苦,长大后发奋读书,昼夜苦学,终于凭自己本领考中了进士,对他便越加敬佩了。
令我常常想起他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在我的故乡邓州曾做过一任知州。邓州在做过一回邓国的都城,风光了一些年之后,长时期陷入了默默无闻的境地。直到范仲淹被贬降到邓州做知州时,邓州的名字才又渐渐响亮起来。他的任期虽短,可给邓州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记住的东西。
1046年的范仲淹,已是五十七八岁的老人了。而且就在前一年,他在宋仁宗支持下施行的“庆历新政”改革失败,被罢去了参知政事职务,逐出京都。若是一般人,此时肯定是牢骚满腹,得过且过,喝喝闷酒,骂骂娘,亦或是像某些做官的,找一个“小姐”,沉在温柔乡里做罢,再不会去努力做什么了。但范仲淹不,他上任伊始,就四处察访民间疾苦,了解百姓之忧。之后,他就开始做两件事,一件是重农事,督促属下为百姓种粮提供方便,让人们把地种好,有粮食吃;一件是兴学育才,在城东南隅办花洲书院,为邓州长远的繁荣培育人才。
就是他办的这后一件事让邓州的名字在大宋国里又响亮起来。据传,他亲自踏勘书院地址,亲自审视书院的设计。他从远处为书院请来讲学的老师,他还抽暇亲自为书院学生讲学。据传,他在书院倡导有讲有问有辩。花洲书院的名字随着范仲淹的名字开始向四处传扬,一时令远近州县的学子们激动起来,有人步行来书院观览盛景,有人骑马来求留院学习。据说,连北边有名的嵩阳书院也派人来问传授学问之法了。
也就在1046这一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湖南岳州主持修缮城池,当岳州城面向洞庭湖的西城门楼———岳阳楼修复工程告竣时,滕子京写信给范仲淹,并附“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到邓州请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现在已不知道信使抵达邓州时的具体情景了,我猜想,那可能是一个黄昏,就在新修的花洲书院里,范仲淹接过了信使呈上的老友来信,他边在夕阳里读信边想起了与滕子京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同时考中进士的那种欢欣之状,想起二人曾共同参与修复泰州海堰工程的情景,想起两人当年在润州共论天下事的豪情,想起在西北前线二人一同领兵抗击西夏侵略的往事,想起两人一同遭陷被贬的现状,一时百感交集,遂转身进屋,展纸提笔就写,于是,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散文杰作《岳阳楼记》,便诞生了。
不过是一个时辰的挥笔书写,却给多少代人带来了阅读快感和深思。就在这篇不长的散文里,范仲淹记事、写景、言情、说理,把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胸怀展示了出来,并给我们留下了忧国忧民的千古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此,人们只要一说到这个警句,就会想起范仲淹,也跟着会想起《岳阳楼记》和它的诞生地———中原邓州。邓州这个地方因一篇文章而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人们直到今天还不断重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是因为天下仍有忧有乐,人们尤其是知识者和官场中人,面对忧乐时,取先乐后忧或取只乐不忧的,还大有人在。不是还有人在用公款胡吃海喝?不是还有人贪了国家钱财后潜逃国外游山玩水去享福了?不是还有人拿了老百姓的钱去满足赌兴一掷千金?任何事情的出现都不会是无缘无故,包括一个警句的时兴。
范仲淹用他的文章给天下人也包括给邓州人送去了美的享受和千古警示,人们包括邓州人自然不会忘记他。前不久,邓州人千方百计筹款,重修了他当年修建的花洲书院,使书院再现了当年的那幅盛景。如今,当你在书院的讲堂里、小院中、游廊内和荷池旁踱步时,你会不由得想起那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被贬知州,会不由得猜测他在哪所房子里写下了《岳阳楼记》,会不由得去猜他来邓州上任时的那份复杂心绪。
范仲淹是在写完《岳阳楼记》的六年后去世的。我估计,在他挥笔书写《岳阳楼记》时,疾病可能已经缠上了他的身子,只是他浑然不觉,仍在为天下忧虑,为百姓和朝政忧思。1052年他在徐州与这个世界做别的那一刻,他应该是心神两宁的,因为不论是作为一个官人还是作为一个男人亦或是作为一个文人,他都做了他所能做的,都做得很好,他对他的时代问心无愧。也是因此,他值得我们后人尊敬。我身为一个军人一个文人一个男人,每一想到他,就会觉得,他值得我效仿的地方真是很多。每一想到他,我也常会问自己:范仲淹在近千年前做到的,你都能做到吗?我还会经常想起你,老前辈!
赞美范仲淹的作文三概谁都知道,这名言出自范仲淹。但对于范仲淹的了解,尤其是他极为不顺的仕途,在官场中一波三折的跌托,所知者恐怕就为数不多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范仲淹的仕途生涯可以说是典型的不顺,他虽有远大抱负,缺乏施展平台。为官之初,他只是在地方上做小官,辗转十多年,后来因为修复海堤有功,由此提升进入中央。从此,范仲淹凭能力和一张嘴皮子,名噪整个朝廷。
1029年冬至前,在宋仁宗身后垂帘听政7年、61岁的刘太后筹划自己生日庆祝。想在自己生日时,由天子带着群臣前来拜寿。范仲淹说了扫兴话:“太后过生日,是皇帝的家事,扯上文武百官跪拜,岂不乱了后世的体统?”范仲淹未见太后已经不快,还越说越来劲,竟然劝说太后要还政于皇帝、退居深宫。对范仲淹的谏言,太后惊讶、发怒,然后一气之下,把他贬出了京城。京都的同僚好友纷纷赶来饯行,对他的“口无遮拦”、“直言”赞赏有加:“此行极光(极其光明正大虽贬犹荣)。”
三年后,刘太后死。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了京师,让他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皇上给了他言官的身份,似乎他上书言事可以名正言顺、无所顾忌了。然而他怎知皇宫官场的难弄难混。他上任后屁股还没坐热,就和皇帝吵了起来,事出宋仁宗想废掉郭皇后。那种朝代,平民都可以因“七出”之罪而休妻,皇帝要废皇后是无人可以非议的。宰相吕夷简赶紧赞成,范仲淹却振振有词摆出一堆道理,不让仁宗废后。这回是仁宗恼怒、被老范烦得受不了,于是再次把范仲淹贬出宫去,范仲淹由此贬谪到了睦州了事。京城官员闻讯,又一次热闹赶来来送别,对他的“胆大敢言”赞不绝口:“此行愈光。”
过了几年,范仲淹由睦州移知苏州,因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封赐天章阁待制荣衔,做了开封知府。范仲淹又一次辗转仕途,回到了中央权力中枢。
去开封的范仲淹偏偏不安分,他画了一幅“百官图”进献仁宗,画中之意是讽刺、嘲骂宰相吕夷简,把他一味提拔的亲信、朋比为奸的买官和卖官的人物,居然形神具备地曝光描绘在这画上。吕夷简恼羞成怒,指责他离间君臣。最后,仁宗皇帝偏袒宰相吕夷简,于是范仲淹三度被贬,谪守饶州。士大夫再次轰动,第三次跑来喝饯行酒,起哄称赞:“此行尤光。”
范仲淹哈哈大笑道:“这样的饯行,这样的荣耀风光,我已历经三次了。”言罢,这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转身,挺直了背脊,迈开大步,洒脱而去。
其实,范仲淹并非是不谙官场规则的书呆子、迂夫子,他在仕途中以行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一而再三丢了自己官帽,乃是为江山社稷与百姓福祉,是他一生践行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写照。
皇佑元年(1049年),范调往杭州作知州。他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积金,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对婚丧嫁娶也均有资助(有俸禄的官员除外),这种善举感动天下,遂使全国范姓民众视范仲淹为族姓圣贤而世代敬仰。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6月19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这时范仲淹家资拮据,已无积蓄,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片哀声。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也都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范仲淹死后没有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归葬。据史说,这是其母改嫁无法入苏州安葬,而他是要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范仲淹曾在给兄信中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
北宋皇帝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碑‘。纪念碑文热情饱满,词语生动,是由曾支持皇上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
范仲淹的一生,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传承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品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值此换届之岁,那些在仕途官场中面临进退留转的人们,是否应该回顾一下这位古人先贤,思考一下,他的“三上三下”、“三进三出”,“极光、愈光、尤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之道,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工作需求和个人前途的关系,别只盯着位子、票子、车子。执意孤行者,只能引发身败名裂。坦然面对自己的进退得失,人民不会忘记。
赞美范仲淹的作文四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这篇文章由成功励志网收集整理,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后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服务胜于销售。
我热爱我的产品。
要随时保持微笑。
卖产品不如卖自己。
销售就是贩卖情绪。
永远坐在顾客的左边。
你到底真正卖的'是什么。
大客户唯一买的是态度。
报酬不够就是能力不够。
我拥有大量的3A级顾客。
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不断地销售、销售再销售。
永远以赞美对方为开场白。
你的自信也会影响你的顾客。
推销自己比推销产品更重要。
我不断地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