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关于书的名言
1、成功便是站起比倒下多一次。
2、雨是云的梦,云是雨的前世。
3、无论心情怎样,不要让自己颓废,每天从头到脚都要干净得体,做一个化不化妆都活得精致的女子,要随时带着微笑。
4、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山谷中寂寞的角落深处,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
5、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8、我们的报酬取决于我们所做出的贡献。
9、给予的最需要的方面不在物质财富范围内,它存在于人性特有的领域。
10、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着不服输的血液。
11、眼泪不是答案,拼搏才是选择。只有回不了的过去,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13、要想成为强者,决不能绕过挡道的荆棘,也不能回避风雨的冲刷。
14、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关于努力奋斗的名言警句22、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5、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是为不畏艰难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
6、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
7、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9、想要的东西必须自己拿,不然就算别人给你也要不起。
10、只有自己强大,才不会被别人践踏。
12、有时候,受了委屈,本来不想哭,可是只要别人一问你怎么了,就会忍不住地流眼泪。
13、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
14、无论有多困难,都坚强地抬头挺胸,告诉所有人,你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
关于努力奋斗的名言警句3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疑事无成,能谋尤贵能断。——胡文忠
4、中年是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 ——董桥
5、要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陆九渊
7、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9、中年是一次毫无期待心情的约会。 ——董桥
10、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11、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死于安乐,当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然后可以生于忧患。——归有光
1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14、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吕新吾
15、每一次的失败,是走上成功的一阶。——陶顿
16、人痛苦的秘密是有空闲的时候去为是否幸福而烦恼,治愈痛苦的良药是工作。——无名氏
17、当你没有主意做什么时,时间就飞走了。——无名氏
18、谦则不招人忌,恭则不招人侮。——曾国藩
19、泪是酸的,血是红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陈衡哲
20、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梁实秋
21、所见锐明当自信,不可因人所说如何而易吾之自信。——薛敬轩
23、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 ——陶行知
24、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梁启超
25、人当自信自守,凡义所宜为,力所能为,心所欲为,而亲友挽得回,妻孥劝得止,只是无。——罗近汉
26、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尉迟恭
27、“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鲁迅
2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代,李商隐
29、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明
30、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轲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3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3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35、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曾国藩
36、少年为未知的前途彷徨,老年为已知的寂寞而发愁;独独中年,江山已定,前途在握,分分秒秒都可以自行支配,充分享受。 ——尤今
37、革命军的责任是要把不平等的世界打成平等的。——孙中山
38、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张居正
39、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柳青
40、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可惜,此日闲过可惜,此身一败可惜。——夏正夫
41、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及。——礼记
42、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
43、其实,我们必须恐惧的东西只有恐惧本身。——无名氏
44、事因志立,志立则事成。——韩瑞志
关于努力奋斗的名言警句41、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2、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假如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假如我要,我就一定能!
3、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4、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5、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6、我们都是虫,可我是萤火虫。
7、当你一门心思撞南墙的时候,南墙就消失了。
8、过所爱的生活,爱所过的生活,快乐的生活,才能生活快乐,快乐的工作,才有快乐人生,生活的理想其实就是理想的生活!
9、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
10、除非你是三栖动物,否则,总有一个空间不属于你。
11、不要被任何人打乱自的脚步,因为没有谁会像你一样清楚和在乎自己梦想。
12、没有人可以打倒我,除非我自己先趴下!
倚靠在床头读书,腰酸背痛,坐在沙发上读书,茶几上的零食时时在引诱自己的嘴巴,过了一时的嘴巴之快,却会懊悔自己自制力弱。其实,家里读书最好的处所,就是坐在卧室飘窗下那把根雕椅子里。
想当初,我是与那把根雕椅子一见钟情的。
正如有些人,冥冥之中,恰好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恰逢时机地出现在你眼前一样,当我走进那个根雕店,那把朴拙的,带有原始风味的根雕椅子,就立在门口。我相信眼缘,站在椅子前面,我想象着坐在椅子上的惬意。一问价格,也是我能接受的,于是让店里伙计搬到车子的后备箱里。从此,这一把根雕椅子,成为我的安乐椅。
时常喜欢躲在一隅——我的卧室飘窗下的这把根雕椅子里,安静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发呆、晒太阳,比如看电视、读闲书。
有句名言:“你的第一责任,就是让自己幸福。”此刻,我想对自己说:你的第一责任,就是让自己宁静。坐在自己用心淘来的根雕椅子里,安静地手捧一本书,慢慢品读,眼前身后立马风烟俱净,我的世界我做主,不管尘世纷扰。
早些年,当“文青”或者“伪文青”们大谈特谈《瓦尔登湖》的时候,我没有闲时来读此书。总觉得能够读此书,并读出深味的人,是真正的读书人。于是,有一天,我带着虔诚,终于读完《瓦尔登湖》。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作者梭罗在这本书里,告诉人们去做一个哥伦布,去寻找自己内心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去做自己领域中的主人。梭罗,正因为做自己领域里的主人,于是,当他孤独时,整个大自然成了他的伴侣。住在瓦尔登湖的木屋里,他不孤独,他也不寂寞。每一个黎明,每一个傍晚,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浸润着喜悦。他在他的世界里,有他的太阳,有他的月亮和星星,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当一颗灵魂被澄清的湖水洗净以后,被完全融入大自然以后,那些黎明的曙光,那些黄昏的霞光,那些滴答滴答的雨声,那些积雪,冰冻,蛙声,鸟声,甚至那些悉悉索索来来往往的山鼠,都让他感觉与大自然作伴是多么的甜蜜和受惠,让他感觉无穷无尽的友爱和温暖。
读《瓦尔登湖》,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的时间读。而我在浮躁的时刻,希望在梭罗的书里,寻到了一份甜蜜的安静。虽然我无法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欲无求,虽然我无法像梭罗一样,遗世独立,我却可以让瓦尔登湖的湖水洗洗心灵的污垢,让心灵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与清凉。幻想着自己沉浸在瓦尔登湖边,湖水平静无波,心湖也波浪不惊。我享受梭罗给予我的启示:只有返璞归真的内心,才会真正宁静。
我带着崇敬,读完《萧红全集》。
我们那个时代读中文系的`时候,萧红,并不是老师重点要讲解的作家,几乎是忽略而过。后来为生活打拼,虽然也读读书,但是很少系统地读过某一位作家的全集。而这个安静的暑假,终于让我安静地坐下读读萧红了。
萧红,是个惊世骇俗的女子。逃婚,私奔,未婚先孕,被卖进妓院。在那个冷酷而专制的环境中,萧红是一匹脱缰的野马。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解事颇早的她,唯一的乐园,就是她家种满各种蔬菜、堆满各种旧物的后花园,她唯一消遣的地方,就是那间黑暗而尘封的后房,她唯一的伴侣,就是她慈祥而又有童心的老祖父。她用自己纯真的眼睛,看到了尘世的纷乱与愚昧,她那颗早慧的心灵,在呼兰河千篇一律的刻板的生活里,注定就是寂寞的。于是,当我读着萧红用含泪的微笑来回忆她童年生活过的呼兰河的时候,我的心境却是沉重的。
寂寞的萧红,她寻爱,爱得那么热烈,情到浓时,万般皆好。“当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张不开。”这份爱,何等痴迷,何等一往情深。然而,她却总是被爱游离。她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如今,她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然而,萧红的身后,并不寂寞。“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萧红也许不会知道她的文章,在她死后,会如此受到许多读着的喜爱。但是,有一点,萧红是知道的,她是用赤子之心来写作的。她的内心始终有一团火,她的眼前始终有一线曙光。她的灵魂也就永远活在她真诚的文字里。
我享受着萧红用寂寞的、真诚的文字,带给我的愉悦。我沉醉在萧红的那种独特的文字里。她写景,是那样的活泼率真,清新自然,她写人,是那样地细腻深刻,用词独特。读着她的语言,无疑是一份美丽的精神大餐。
读董桥,却是用一种闲心来读。有人说:“你一定少读董桥。”,也有人说:“如果评小资必读作家,董桥必列其中。”于是,在某一天,与先生到书店,在选择书籍的时候,董桥的书就在其中。捧一摞书到家,迫不及待先读董桥。读他的《白描》、《绝色》、《金朝风日好》,与他一起沉溺在老故事里,在旧时光里。但我不是文人,也不是“遗少”,董桥文字里那种对“过去好时光”的浓浓的眷恋,我是难以体会到,他那种精致与讲究,也与我等平凡之人有很长的距离。但是,在董桥的文字里,你可以听他说皮革,说装帧,说纸张,说书隐,我让人感兴趣的听他说那些藏与纸香里的文人雅士和他们一尘不染的高洁灵魂。他文字在叙说的时候,不经意就会触动你的某一处神经,于是放下书本,与董桥一起回到那些古雅的旧时光里面去,回到旧文人的纯净的心灵里。董桥的文字,洗练得如柔软的奶白色的绸缎,泛着淡淡的光芒,不刺眼,却能照射到内心,于是引起你回味某种久违的况味。
如果总能用文字带来欢愉,该有多好。寂寞这个词,有时候会像毒蛇一样缠绕在你的身体里,让你无处可逃。读书,或许可以让毒蛇从内心深处爬出体外。让自己有宁静的片刻。我羡慕那种可以沉迷在书香里的人,可以沉浸在字里行间把凡尘琐事搁浅。而我不是书虫,更不是学者。读书,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填充内心深处的空洞,抑或是想用充满诱惑的文字来取悦自己。让自己浮躁的心性得以安宁。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着心灵鸡汤。偶尔读读,还觉得提神。可犹如喝饮料一样,如果天天喝着带着甜味的饮料,未免会让人生厌,甚至会搅乱了味觉,吃什么都无味了。真正能让心灵充实饱满的,还是那些经过了岁月沉浸以后泛着人性光芒和透着人生哲理与温暖的文字。所以,每当我心性浮躁的时候,若想让自己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就对自己说:不如读书吧!
彭程的写作是异常认真的,每一篇、每一个字都不肯敷衍凑合,每一篇都经得起考究。此次拿到他的新著《纸页上的足印》,依然是这种感觉。我花大量时间仔细阅读,周遭突然安静下来,沉浸在彭程营造的书香世界,有一种微醺的享受。
据我所知,这本书应该是彭程在《镜子与容貌》之后第二本关于书的书。关于书的文字,可称之读书随笔,也可谓之“书话”,从古代“诗话”“词话”拓来。现代书话以唐弢的《晦庵书话》为代表,主要是藏书家或作家以谈掌故、版本、逸事、序跋等为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坛斜刺里杀出一种“新书话”文体,彭程为主要领衔者。
《纸页上的足印》近30万字,作者将内容大略分为四辑,我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如何读书;二是如何品书;三是如何写书。如果从哲学层面观之,则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按照董桥的话说“文字是肉做的”,即文字有生命,有温度,有弹性。
彭程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书痴悔悟记》记述了他对藏书的痴迷已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笔调幽默,让爱书人会心一笑。藏书多固然让人歆羡,读书多才是根本。彭程的阅读量很大是出了名的,他自己说:“会比不少写作者大,这点我有把握,因此就不谦虚了。”彭程读书多,而且会读书,这才是他高迈的地方。《书读无须多》《让眼睛歇一口气给大脑开足马力》《规避与选择》《读“无用”之书》《为什么不读经典》等文章,都彰显了他的读书观。鲁迅曾告诫青年不要读中国书,某位作家称从来不看外国书,都不足为训,应该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广泛汲取营养,才能拥有宽广的视域,博大的胸怀,深刻的思想。
彭程对书的评骘、欣赏是他这部书最华彩的乐章,也是最能彰显“新书话”迷人的地方。无疑,彭程对他所读的书的思想和艺术都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海量读书给他提供了许多参照与背景,使得他像庖丁解牛,深中肯綮,像老吏断狱,明察秋毫,不妄言,不夸饰,不溢美,如胡博士所倡“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准确公道,让人信服。从他所读的书目中可以看出,大凡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传记、哲学、史学、杂记、文字学等皆在他涵泳的视野之内,这使他突破了某种局限,触角无限敞开,获得了一种大格局、大眼界。但彭程不是职业评论家,他的品书不是完全的评论,而是借帆出海,借一点颜料开自己的染坊,掺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延展了自己的思考。所以,他的品书,是诗性的、感性的,或者说理性的思考贯以才情的表达。如《散文织锦:用诗韵的丝线绣成》,品评的是著名散文家周晓枫的《鸟群》,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读她的散文,你能够感觉到,即便在最为纵情沉湎、兴奋迷醉的瞬间,理性仍然大睁着警觉的双眼,监视着可能出现的忘形之举,并准备着随时予以制止。纷纭飞扬的感受,被理性整合驾驭,如同水流被纳入沟渠,其流动便有了方向,有了节制。”尝一脔而知全镬,窥一斑而见全豹,像这样才气逼人的诗性文字,在书中可谓比比皆是。当然,才情依然是外在的,彭程书话作品最有价值的还是他的思考,一个作品的分量归根结底是思想的分量。关于诸如文化、历史、自然、道德、人性、生态、死亡等话题,彭程都会做一番深入的探究。在一般人视为畏途的逻辑与辨证,他却长袖善舞,滔滔汩汩,充分享受“思维的乐趣”。由于他的思考是建立在读某一本书的基础上,有所附丽,有所依傍,因此并无蹈空凌虚、艰深晦涩之感。
彭程在谈到自己如何写作时说:“自我评价的话,对写作还称得上认真。每一篇都下过不少工夫,题旨的提炼运思再三,在结构的布设、字句的把握、节奏的`控制上,也都反复挑选、斟酌、比较,不肯敷衍。”(《追求“有难度的写作”》)彭程是我看到的最早提出“有难度的写作”的作家。给自己设置障碍,增加难度,犹如雄鹰搏击长空,越是风暴雨骤,就越来劲,生命感就越大气磅礴,酣畅淋漓。
纵观彭程20多年的写作,如果说有一个“中心思想”的话,窃以为应该是一直竭力对大自然的吟唱。这种大自然情结,在他大多作品中都烙下了深刻的印痕,在这本书中仍然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一点。如《灵魂在田园》《那一片土地上的神性》《带着驴子去天堂》《“探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诗人的领域”》《荒野与大学有着同等的重要性》等,那种对自然的深情,对生命的敬畏,对美的吟诵,一览无遗。在生态文明成为五大文明之一的当今社会,这一“中心思想”日益凸显它的重大现实意义。彭程多次在文中提及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或许这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
彭程说,“阅读是一生的志业”,在他看来,读书是生命中最幸福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