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名言有灵者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尽。全。咸:全,都。这两句大意是:所有的贤良、英才都来出席,不论年长、年少统统集合相聚在一起。这是王
2、仰观宇宙之大,俯 察 品 类 之 盛 , 所 以 游 目 骋 怀 , 足 以 极 视 听 之 娱 , 信 可 乐 也 。
品类,指世间万物。游目:随意流览。骋怀:驰骋怀抱。极:尽。这几句大意是:翘首远
3、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觞(shāng商):酒杯。本句大意是:身处秀林幽景之中,一杯芳香四溢的醇酒,一句畅怀适意的新诗,都足以把心中的深情表露无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
4、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这两句大意是:意惬神旷,陶然自乐,忘记了自己已是垂暮之年。此名句典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描写情感,贵在独抒性灵。~两句正是通过内心的情性表现,写出了超脱自我任情适性的“魏晋风度”与独到的心理感受。可用以表现忘却流年的喜悦之情。
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人看待今天的人和事,也和我们现在看待过去的人和事一样。
6、俯仰之间,已为尘迹。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8、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其致一也 判断句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省略句 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结构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结构后置 晤言一室之内 介宾结构后置
(1)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
(3)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5)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6)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7)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8)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
第二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答案
(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
(1)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 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情调转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3)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4)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这种雅致的景色是“乐”的重要方面,而优美的景色又容易触发作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引发了作者的“痛”感。
课后练习与提高
1.B(“目”应为“认为、品评”)
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3.A(A项中的“骨鲠”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项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现在多用于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C项中的“名誉”文中的意思是“声望”、“声誉”,即好的名声,现在的意思是“名声”,泛指社会评价或指“名义上的”;D项中的“不顾”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现在的意思是“不照顾”或“不考虑”。)
4.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5.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且是“王述对此深以为遗憾。”)
6、 (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念头。
兰亭集序优质学案篇二:【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背景资料】
1.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2.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3.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4.《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6.成语及常用语 ① 游目骋怀(开怀) ②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③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7.常识
① 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 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基础知识】
1、生字注音
修禊( ) 癸丑( ) 流觞( )游目骋怀( )
感慨系之( )趣舍万殊( ) 齐彭殇( )放浪形骸( )
会稽( )临文嗟悼( )
2、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____通____
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往,取。
3、字词活用
【少】少长咸集: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形容词用作名词。
【带】 映带左右:像带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齐】齐彭殇为妄作:同样看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兴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数字活用为动词。
【视听】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4、词语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做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⑴省主语: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省介词“于”:
映带(于)左右
悟言(于)一室之内
◆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2)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文章作品:兰亭集序
文章作者:王
王东晋书法家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晋·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晋·王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晋·王
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晋·王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