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经典名言经典精华版
“寿命具足”是一种尊称。指那些能够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全部奉献利益众生的事业,真正体现生命价值意义的行者。
(一)心经简介
【般若经】分广、中、略,藏译有母子【般若经】等十七部,我们主要讲【心经】,【心经】也有多种译本,藏译和中译就有差别,中文比较简略,省略序言(指玄奘大师所译常念诵的),直接切入主题---空性。我手中资料,有一本是中文翻成藏文,讲到四空;日文有部【心经】讲六空。对这些差异,我没有更深入研究。今天的【心经】依藏文的一部,为大家作介绍。我并未获得这方面的教授或口授传承,但我有【般若八千颂】、般若略经等传承。
西藏佛法非常兴盛,但尚未传入西藏的四百年前,已传入汉地。藏王松赞干布时,虽然因为文成公主而与汉地佛法交流,但当时藏王想直接从梵文翻译成藏文。因此西藏佛法的经典一百多卷,和论典二百二十多卷,总共三百多卷,只有极少数的经典直接从中文翻译,其他都是经由梵文翻译的。律藏(戒学)则是从巴利文翻译成藏文。大乘经教,如︰【般若经】,都是由梵文翻译成藏文。也由于翻译的工程,造就了西藏语言文字的进展,促进了文化新的改革。从历史上可看出,印度文是最圆满、最根本的阐述佛法,其次能完整圆满说明佛法的是,藏文和汉文。由汉文慢慢流传到日本、韩国,因此日韩佛学用词,都是依据汉文。藏文则流传到内外蒙古等,因此在蒙古文里也有一些佛学名词。总之唯有藏文和汉文,才能真正圆满解释完整教法。许多的专家经过研究,曾说藏文翻译比较清楚,而且正确稳定。所以大乘菩萨教法能够圆满诠释,亦即一个种族,正在灵活运用这些佛学词汇,就是西藏文化。
第一页第一句为什么讲到“梵语曰”,因为教法的依据,是直接由梵文翻译的原故。可见当时西藏人,非常尊敬梵文。薄伽瓦德----薄伽梵是佛的异名,“德”有母的意思。巴拉加---“智慧”,巴拉咪达---“到彼岸”,哈达呀“精髓”或“心要”。整句意,因为空正见可获得三圣果位,如同三圣之母,生出三圣,故称空证智慧为薄伽梵母。这部经典主要讲空性的道理,梵文称为“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为何多加心经二字?因为解释空性的经典里,有些依辞面作广大的解释,有些依内涵,在此简略宣说,故称心经。
接着的“礼赞文”,是大译师加上的赞叹,中文译本没有。当时藏王曾制定规则,为能清楚了解经典属于经、律、论,三藏中哪一藏?要求译师们,如果所译是经藏,前面敬礼文殊师利菩萨,或敬礼妙吉祥童子等,让阅读或听闻的弟子,马上了解这部是经藏。如果所译是论藏,前面敬礼佛及一切菩萨。翻译律藏,则是敬礼一切遍智。也许藏王对佛法很有兴趣,又没太多时间修学,所以希望一眼就分辨出经、律、论。赤松德赞王曾写一本【大般若经概论】书,宗喀巴大师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引用此书,对藏王的智慧甚多赞扬,可见当时藏王的佛法造诣也颇高深。
礼赞文之后,出现“此是第一卷”,即为分辨上述经文已圆满,在防止后人对经论内容,随意增删。所以说第一卷。通常每卷有二十五句偈颂,有的则认为三百句偈颂算一卷,视情况有不同的分法。每偈有三十至三十个字,“心经”比较简短,所以全部内容组成一卷。
(二)序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
实际上正文是从序言开始,在序言中,提示教法的内容及背景。序言分分共序言和不共序言,共序言是解释教法的世俗起源;不共序言是胜义的,说明教法的究竟性质起源,具有特殊意义。共序言在此有五圆满︰一、导师圆满。因为依导师释迦牟尼佛,所以说法者圆满。二、地点圆满。指在王舍城灵鹫山。三、眷属圆满。指与大比丘众,在此大比丘是胜义的比丘,如︰获得涅盘的阿罗汉等,“大”是众多,不是高大。
尔时,薄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
这是不共序言。“薄伽梵”,是梵文,“薄”是代表灭之意,“伽”是具,灭除四魔,可分烦恼障的四魔和所知障的四魔。无论烦恼障或所知障的四魔,当完全灭除,从心识本身就具足了解境的能力,这是俱生原始而有的,故称为一切遍智。一切遍智所具备的功德,可在同一时间,了解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了解一切二谛之法,能入三摩地和后得道,无分别的了解一切万法。“深”,指空性,深奥之意,即如所有性。“明”,指世俗谛,了解一切万法,即尽所有性。
“圣”,圣者,获得见道位以上皆可称为圣者。加行道以下,称为凡夫。“菩萨摩诃萨”,“菩”是菩提,“萨”是观照,缘菩提所产生的希求,以悲心观照众生的痛苦,生起悲心,故多加一个“萨”字。菩提二字,有种说法‘由此菩提,此为菩提。’菩提是梵文,直译“菩”是净土,“提”是获得,由什么获得菩提呢?由空证智慧净除罪障,而获得智慧,故由空正见而菩提。何谓菩提?净除二相的灭谛功德,才是真正的菩提。因此由智慧观照菩提而希求菩提,由悲心观照众生的痛苦,就是“菩萨”的涵义。“观自在”永远以悲慧之眼观待众生,“自在”是不刻意的、自然而然随着悲心,随着众生的希求而观照。“摩诃萨”,即大菩萨。
于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
“寿命具足”是一种尊称。指那些能够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全部奉献利益众生的事业,真正体现生命价值意义的行者。在这里,指的就是舍利子。舍利子是佛陀在世时的两大弟子之一,据说佛陀众多的弟子中间,舍利子对空性的证悟最为彻底,因此,他有“智慧第一”的美称。“密集金刚”等密续经典记载,舍利子是一位证悟见道的菩萨,据说他的内证功德非常高。实际上【心经】的正文内容非佛陀亲口宣说,而是由舍利子与观自两位菩萨,对话的形式而成的。当时,佛陀已经进入“深明法门”的禅定之中,在佛陀加持的威力之下,两位菩萨就开始对话。
善种性,即善男子、善女人。经典说,道之
2.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3.刚从学校走出来时你不可能一个月挣4万美元,更不会成为哪家公司的副总裁,还拥有一部汽车,直到你将这些都挣到手的那一天。
4.如果你认为学校里的老师过于严厉,那么等你有了老板再回头想一想。
5.卖汉堡包并不会有损于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卖汉堡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称之为“机遇”。
6.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不要将你理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而要学着从中吸取教训。
7.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所以,在对父母喋喋不休之前,还是先去打扫一下你自己的屋子吧。
8.你所在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并不如此。在某些学校已经没有了“不及格”的概念,学校会不断地给你机会让你进步,然而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
9.走出学校后的生活不像在学校一样有学期之分,也没有暑假之说。没有几位老板乐于帮你发现自我,你必须依靠自己去完成。
10.电视中的许多场景决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须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而非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天天泡在咖啡馆里。
11.善待你所厌恶的人,因为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同这样的一个人工作。
二、站在镁光灯下是堕落的,站在讲台上是堕落的;因为他们会让你觉得,你比别人更聪明。
1.机会大,并不等于你就会成功。
2.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挽救了,而另一些生命被放弃了,你会感到无法接受。
3.从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解决办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确定目标,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发现适用于这个方法的新技术,同时最聪明地利用现有的技术,不管它是复杂的药物,还是最简单的蚊帐。
4.除非你能够让人们看到或者感受到行动的影响力,否则你无法让人们激动。
5.网络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它缩短了物理距离,使得天涯若比邻。它还极大地增加了怀有共同想法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我们可以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一起共同工作。
6.不要让这个世界的复杂性阻碍你前进。要成为一个行动主义者。将解决人类的不平等视为己任。它将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7.与其做一株绿洲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中的橡树,因为小草毫无个性,而橡树昂首天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