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之内下一句名言
一、识字星空。
1、根据拼音写词语。(10分)
yū huí áo xiánɡ xīu rǔ diān bǒ qīng miè
zhǎo zé zhuàn xiě pái huái kān cè nüè shā
狂风怒号(háo hào) 销声匿(lì nì)迹 悄无声息(qiǎo qiāo)
薄雾( báo bó ) 胆怯( qiè què ) 为(wéi wèi)有源头活水来。
一路上,乘务员对旅客照应(zhào ying zhào yìng)得很好。
老子(zi、zǐ)特指春秋时期思想家老聃,他姓李名耳。
3、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4分)
劈波( )浪 数九( )冬 望而生( ) 负( )顽抗
余音绕( ) 阴森恐( ) 刚正不( ) 众星( )月
1、按要求写词语。(9分)
(1)表示知错就改的成语:
(2)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
(3)表示生活不安定的成语: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4分)
(2)我们谁也不相让,事情( )了很久才得到解决。①争持 ②争执
(3)外婆家( )有几棵大枣树。 ①临近 ②邻近
(4)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 )死去。①相继 ②陆续
3、判断。(5分)
(1)“银装素裹”“鸦雀无声”“唱念作打”“心驰神往”这四个成语当中没有错别字。 ( )
(2)“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兄弟”应该读“xiōng dì”。 ( )
(3)式样——样式、警报——报警、代替——替代,这三组词中的每组词的意思是一样的。 ( )
(4)“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句俗语说的是雁门关外的温差很大。 ( )
(5)《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的笛福。 (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 ,表示我 。我们可以用成语 来表达作者初次来到草原的心情。 (2.5分)
(2)后生们的 、 、 ,有力地 着, 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 着你, 着你, 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 、活跃和强盛 。(4.5分)
(3)“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这句话是 (填人名)说的,我还知道他的作品: 、 ,他所说的“让生命开花”是指 (3分)
三、学以致用。
1、情境填句子。(4分)
(1)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颂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夏日绝句》。诗句是:“ ”。
(2)王鑫在新
2、在原句上修改病段。(7分)
在我做家庭作业时,被一道
四、阅读天地。(13分)
(1)我不是孝顺女,总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① ,从不知感恩,还时常惹他们生气,顶嘴耍赖也不以为过。但有几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并觉得无论怎样的真情实意,只有表现出来才是最真实的。
(2)去年爸爸70岁生日,我送了一块语言报时表和两瓶酒给他。爱酒的他② 要把那两瓶普通的花雕酒留下等远方朋友来时共享,手表则立马戴在手上。尽管自动报时声把他折腾得一宿没睡好,但平时遇到熟人他仍会乐颠颠地按一下,告诉人家是女儿送的礼物。一天,我见他不停地按表,就嗔道:“这样很费电池。”他孩子般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咕哝:“我觉得就像你在告诉我几点钟……”我猛地感悟:这不仅仅是千金难买的慈父童心啊!
(3)去年,我心血来潮,忽然拉上母亲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歪打正着,那天是母亲的生日。看着看着,她打起瞌睡来。我捅捅她,问她好不好看。她没睁眼就答:“好看,好看,这么热闹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看到呢!”尽管不识字的她把故事理解得南辕北辙,但这并不妨碍她事后与老姐妹反复津津乐道。其实,母亲无所谓电影内容本身,而在意女儿对她的关注。
(4)过年了,我破天荒地给父母各包了50元的“压岁”钱,父亲惊奇地问:“你发财了吗?”一句话问得我双眼③ :我为父亲的知足而感动,为自己多年来对双亲的忽略而羞愧。曾几何时,做儿女的我们,习惯了对别人慷慨大方,而不善体恤父母,我们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不愿为父母洗一只碗……下班回家,放松肢体,等待父母送饭莱上桌;在外受气回来,举止粗鲁,余波殃及双亲,使得父母赔上不少小心……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等待父母的`爱和关怀,而不知回报,哪怕是父母给予的千分之一。也许,父母之于我们,抚养的辛劳,成长的牵挂,是我们难以偿还的,但不要轻视一声真诚的问候,一个尊敬的举动,一点④ 和关注。这些都能成为老人夏天的秋凉,冬天的温暖,暗夜的烛光,它会照亮父母的晚年。
(5)马上动手,给我们的父母一份关注,一份体谅,一份惊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嗔( )道 歪打正着( ) 妨碍( ) 慷慨( )
2.根据上下文语境,将下面词语填人文中①~④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C.本分 执意 潮涌 体贴 D.本分 执意 潮湿 体贴 (1分)
3.第二段中,“他孩子般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咕哝”,不仅反映了慈父童心,而且因为女儿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的这件事,使父亲感受到了女儿的爱心,心中充满了 感。(1分)
4.第三段中,“母亲无所谓电影内容本身,而在意女儿对她的关注”一句,“我”要表述的是什么?(2分)
5.第四段中,“我破天荒地给父母各包了50元的‘压岁’钱”,竟使父亲感到“惊奇”。父亲感到“惊奇”的原因是什么?(1分)
6.文中画线句“这些都能成为老人夏天的秋凉,冬天的温暖,暗夜的烛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揭示了儿女们的关爱对父母的迫切与重要,这样写的好处是 。此外,本句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里这里排比的作用是什么?(3分)
7.本文通过三个事例,阐述了一个中心。请从文章中找出能反映主旨的关键语句,归纳整理后,连贯地写在下面。(3分)
五、习作园地。(30分)
校园内外,他(她)是乐于助人的热心人;兴趣小组里,他(她)是令人称道的才艺高手;运动场上,经常看到他(她)活跃的身影……这样的同学你一定见过。请选择这个同学的一两个方面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要写出人物活动的细节和你心中的真实感受。(字数不得少于450字)
六、附加题。(10分)
名句填空:
① ,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 ,可以为师矣。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 。
④ ,千里共婵娟。
⑤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习,还必须有思考的能力。这句话跟孔子《论语》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多练习哦!希望这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能够帮助你更好的准备接下来的期末考试。
引导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全面地展示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 友情,这首诗是千古名诗,里面有几句一直为后世所赞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先看第一句。“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天下,即全国。“存知己”,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第二句。“天涯”,天边。指很远的地方。“若”,好象。“比邻”,近邻。
把这一联两句诗连起来翻译: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的话,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就在近邻一样。
赏析:
这一联,是在承接第二联“同是宦游人”的基础上,来了个奇峰突起,又以两个斩钉截铁的工对句,把调子再一次高高提起,从眼前的离别,讲到对别后的思考,是全诗的诗眼,富于浪漫主义地掀起全诗的高潮,点明了本诗的主旨:要做官就应该有“志在四海”的宏远抱负,不能只顾及朋友的长相聚首。真正的知己,因为心心相印,情相连通,所以,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就如住在近邻一样。这一联乃全诗画龙点睛的诗句,是由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里“丈夫志四海,万里若比邻”演化而来,二者同是脍炙(kuàizhì)人口的名句。诗人在这里指出:长安、蜀川,远隔千山万水,此一别再相见的确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这一生)当以同怀(永结同心)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语)空间的距离,对知己朋友来说绝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心是相连的,情是相通的,所以,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因为还在同一日月的照耀下,在同一个天地间生活,为同一个朝廷效力,因此仍然可以携手并肩,共建宏伟大业。因此,知己者,要不以离别为意,不为离别所苦。这是对好朋友勉励的话,有大丈夫的豪迈气魄,乃高唱友谊的赞歌,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
一反过去赠别诗“卿卿(qīng)我我、幽忧怨怨“的消沉气势,催人奋进。对友谊的推崇,唯此诗为最。其眼光高瞻远瞩,其胸怀博大宏深。这二句写得自然通俗,但凝炼而精警,语义深长,把情谊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果说曹植与白马王彪的分别,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险恶,因无助而无奈的话,而王勃在这里却自觉自发地唱出了昂扬、奋发的时代最强音。
这里绝不只是刻意模仿,而是自铸伟词,语言更加凝练,对仗更加工整,与上一联的散调舒缓结合得更加精巧,诗歌的节奏更加灵活多变,把纯真的友谊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感情更加充沛,气势更加恢弘,并能赋出新意,表现了处在社会上升时期有志青年的精神风貌,有革故鼎新的文坛领袖的风范。使这首诗成了富有哲理,千古不朽的绝唱,是对曹诗传统的继承,但旗帜举得更高,更是曹诗精神的发扬光大,凸显了王勃更加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功底。因此后人简直有点只知王勃而忘掉曹子建了。
从而为末联的`吟唱搭起了一座通达的桥梁。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先看第一句。“无为”不要因为。“歧路”,岔路口,古人分手常常送到岔路口上为止。看第二句。“儿女”,泛指小儿女,像小孩子一样。“共沾巾”,一块都沾湿了佩巾。
把两句连起来翻译:不要因为已经站在岔路口上要分手了,就像小孩子一样,都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满各自的佩巾。
赏析:
这是紧承第三联从别后相思中又转回来,接着写眼前最后告别的劝慰,是叮咛、关切;也是深情地宽慰;当然也是在自勉。“歧路”二字,又一次照应题目中的”送”字,点“送别”之意。这里引用《列子》中杨朱临岐而哭的典故,劝朋友不要像古人在分手的岔路口上做儿女情态、缠绵落泪。要超凡脱俗,勇敢上路。全诗也就以此终结。
结尾仍结束得境界开阔,格调爽朗,独树高枝,毫无悲酸之态。以豪迈的情态,豁达的胸怀,握手言别。使朋友破涕为笑,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带着朋友的嘱托和期望,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地上路。让千万读者也从其超越时空的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共鸣中,以及苍然的风骨和开阔的精神境界中,受到启发和鼓舞。笔力雄健,意气开阔,情调高昂,独标高格,至今仍然闪烁着不朽的思想光辉。如上所述,实为千古送别诗的摘桂者。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印象,也为了更好地分析全诗的结构,现在,再把各联的翻译统一连起来:
站在三秦大地守卫着的长安城郊,透过千里的风尘和烟雾,遥望您要上任的蜀州岷江五津。此时,面对分手,我和您的心情是完全相同的,同样的沉重和难过。因为我们都是离乡背井到外地求官的人,命运相同,就必定同情互怜,相互理解。然而少府啊,既然我们是知心的朋友,心心相印,心是相通的。
那么,四海之内,你就是到了天涯海角,我们也一样如同就在咫尺的近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三岔路口,就要分手了,便一块让儿女情长的眼泪,沾湿各自的佩巾。(希望您我都要向前看,要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能以博大的胸怀勇敢地面对未来,争取在不同的官任上携手并肩,努力奋斗,共同创建咱们的锦绣前程!
拓展
[王勃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
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28、(“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0、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32、不学礼,无以立。
33、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3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4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2、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3、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5、过,则匆惮改。
46、不迁怒,不二过。
4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