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有爱国的名言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4、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5、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6、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7、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9、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1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1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4、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1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1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20、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2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2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2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2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25、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26、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27、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2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29、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30、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3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关于爱国的名言屈原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2,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6,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7,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8,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
9,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
1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离骚)
1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12,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14,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
15,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九歌)
17,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
18,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九章·抽思)
19,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九章·抽思)
20,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九章·抽思)
21,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九章·怀沙)
23,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
24,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25,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
26,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2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渔父)
28,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29,魂兮归来! (招魂)
30,目极千里兮,伤心悲。 (招魂)
32,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扩展阅读】
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1]。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原始出处,出自《左传》和《列女传》。
英文解释
Rise and fall of a nation rests with every one of its citizens.(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原文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释义
“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典故
《春秋·左传·鲁昭公二十四年》:
六月,壬申,王子朝2之师,攻瑕及杏,皆溃。
郑伯3如4晋,子大叔5相6,见范献子7,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8,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9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缾之罄矣,惟罍之耻’10,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
献子惧,而与宣子11图之,乃徵会於诸侯,期以后。
注释: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五一八年。
王子朝,宋大夫。
郑伯,郑定公。
如,到。
子大叔,春秋时郑国正卿。
相,辅也。
范献子,范鞅,谥号献(献,音贤)。春秋后期晋国外交家。
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成语“嫠不恤纬”,嫠,音离,寡妇。寡妇不忧无纱线纺布,而忧王室落败。
侪,音柴,辈也。
缾之罄矣,维罍之耻。《诗经·小雅·蓼莪》。缾,音瓶。罍,音雷,大罐。瓶、罍都为酒器。小者为瓶。大者为罍,二者相辅为用。小瓶没有了酒,大瓶亦引以为耻。
宣子,赵盾,谥宣。
《列女传》刘向: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1。
当穆公2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
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
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
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3!”
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4,随人亡5,其家倩6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吾闻河润九里,渐洳三百步7。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
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 。
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鬭,妇人转输8,不得休息。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9”,此之谓也。
颂曰:
漆室之女,计虑甚妙,
维鲁且乱,倚柱而啸,
君老嗣幼,愚悖奸生,
鲁果扰乱,齐伐其城。
注释:
穆公,鲁穆公,薨于公元前三七六年,与孔子之孙孔及(孔伋,字子思)同时。
妇人何与焉。与,音预,谋也。
邻人女奔。私奔。
随人亡。亡,逃也。
倩,音欠,请也。
渐洳三百步。洳,音如,润也。
转输,役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於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实地考察。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出处考究
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刘洁修继续查索,终于在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刘洁修经过考辨之后,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更多爱国名言推荐阅读:
1.
2.
3.
4.
5.
6.爱国名言名句
7.爱国名言警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