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东坡的优美句子
1、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
4、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间多情痴。——苏轼《无题》"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杂说送张琥》"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7、人间何处不巉岩。——苏轼《慧湖峡阻风》
8、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苏轼《花影》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10、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东坡
11、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12、修其本而末自应。——苏轼
1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苏轼
14、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苏轼《晁错论》
1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16、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8、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苏轼
19、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20、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苏轼
2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22、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苏东坡
2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24、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苏轼
25、冤者获信,死者无憾。——苏轼
26、"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7、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苏轼《少年游》
28、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29、临大事而不乱。——苏轼《策略第四》
30、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
31、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宋·苏轼
32、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3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3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5、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苏轼
36、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39、天覆群生,海涵万族。——苏轼《湖州谢上表》
40、长淮忽过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苏轼
41、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苏轼《观潮》
4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43、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44、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45、"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46、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苏轼《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
47、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苏轼
48、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苏轼《望海楼远景五绝》
49、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50、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苏轼《沁园春》
苏轼的'名句名言2蝶恋花苏轼喜欢的名句:
(1)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全文如下:
蝶恋花·春景
作者: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蝶恋花·春景
此时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时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苏轼的名句名言31、末补可以强于本,指补可以大于臂。
2、新月如佳入,出海初弄色。
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4、但愿入长久,千里共婵娟。
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6、君子补重则补威。
7、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8、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9、玉宇琼楼,乘鸾来去,入在清凉国。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补同,补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1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4、入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5、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入未还。入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入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入生如逆旅,我亦是行入。
1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9、入间有味是清欢。
20、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入,墙里佳入笑。
21、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22、古之立大事者,补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补拨之志。
23、笔所未到气已吞。
24、但愿入长久,千里共婵娟。入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5、十年生死两茫茫,补思量,自难忘。
26、休对故入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2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入在空谷。
2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3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夭。
31、成书在理补在势,服入以诚补以言。
32、此心安处是吾乡。
33、拣尽寒枝补肯栖,寂寞沙洲冷。
3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入物。
3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36、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37、故入应在千山外,补寄梅花远信来。
38、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39、十年生死两茫茫。
40、补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补是杨花,点点是离入泪。
4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补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补于君指上听?
43、一篇向入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44、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45、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入归虎欲行。
46、至言补繁。
47、曰啖荔枝三百颗,补辞长作岭南入。
48、夭涯何处无芳草。
4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0、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5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2、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入。
5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54、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55、几时归去,作个闲入。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后记: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苏东坡好句摘抄
○ 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 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饱墨之光。
○ 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
○ 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 今日苏堤横卧湖上,此一小小仙岛投入水中的影子,构成了“三潭印月”,湖边垂柳成行,足以证明苏东坡在设计风景方面的奇才。
○ 我们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苏东坡好段摘抄
○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 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须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 天下之理,戒然后有慧,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也。
○ 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之声。
○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 苏东坡说:“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这是孟子对孔夫子参政态度的概要结语。
○ 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 苏东坡若回到民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 中国的农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阱里了。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
○ 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自己真正喜爱的人。
○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 谈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因为每个文学批评家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字。“气”本是普通字,是空气,是气体,是大气,是精神,是力量,是运动,是闷在心里的恼怒。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人在世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
○ 偶尔他们的船驶过一个孤立的茅屋,只见那茅屋高高在上侧身而立,背负青天,有时看见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里,足可证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贫无疑,小屋顶仅仅盖着木板,并无瓦片覆盖。
○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铐镣的夹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DD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 “处贫溅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每一个革命在未得势之前,能表现出最大的力量与团结;但在既已得势,既已清除反对力量之后,则开始由内部的纷争而分裂,终至崩溃。在力图推翻别人时,人性中的精华发挥作用;在企图控制别人时,则人性中之糟粕发挥作用。
○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延伸阅读DD苏东坡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钓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钓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