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文章内容页

辛弃疾励志语录和解释

来源:励志帝 日期:2023-02-24 16:34:40 分类:励志语录 阅读:

65句辛弃疾经典语录

  1、休说鲈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2、想当年,金戈铁,气吞万里如虎。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6、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7、溪边黑群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青云,人在行云里。

  8、更无花态度,全是精神

  9、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0、有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11、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1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3、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1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5、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原自要春风。

  16、醉里且贪贪美,要愁那得工夫。

  17、楚天千里清秋,随天去秋无际。

  18、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9、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20、浮天水送无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21、男儿到死心如铁。

  2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3、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陪我上高楼。

  24、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25、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26、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27、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体,却道天凉好个秋。

  28、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29、我觉其间,雄浑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30、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3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3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33、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流水,缺月如方。

  34、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35、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3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7、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38、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39、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琉梅料理成风月。

  40、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41、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4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3、人是一粟太仓中。

  44、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45、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46、神甚放,行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47、一丘一壑也风流。

  48、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49、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50、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51、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

  5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54、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55、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56、倚天万里须长剑。

  5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58、把吴钧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59、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60、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61、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62、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63、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64、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

  65、东风吹雨细于尘。

辛弃疾名言

  1、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辛弃疾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5、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辛弃疾

  6、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

  8、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

  9、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

  1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

  12、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辛弃疾

  13、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辛弃疾

  1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

  15、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辛弃疾

  16、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辛弃疾

  17、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

  18、没有比人们之间的'关系重要和更美好的了,无论是火车上与人结伴同行,还是与家人同事相处,都是如此——辛弃疾

  19、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

  20、神甚放,行则眠,鸿告鸟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辛弃疾

  21、一丘一壑也风流——辛弃疾

  22、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2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

  24、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

  25、知我者,二三子。——辛弃疾

  26、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

  2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8、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29、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辛弃疾

  30、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辛弃疾

  31、心有雄泰华,无意巧()玲珑。——辛弃疾

  3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南乡子辛弃疾

  辛弃疾是一位意气风发的爱国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是关于忧国忧民的,那么,辛弃疾的这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抒发怎样的感情呢?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注释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dōu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赏析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一生为抗金收复地事业呕心沥血,词作中充满了抗金豪情和战斗精神,也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患和抗敌斗志遭压迫的闷。由于胸怀民族大业,放眼千古兴亡,传达豪情义愤,他的词豪放磅礴,沉雄悲壮,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这首咏史词以三国旧事来抒发对时局的忧患,充分展示了辛词豪放的风格。

  上阕首先一问一答: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词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楼,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这牵发了他的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想到了国家的盛衰,千古的兴亡,正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滚滚流不尽,令人惘怅感喟不已。这最后一句,化用了杜甫《登高》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

  上阕是落笔眼前引遐思,下阕则纵怀远古寄豪情, 年少万兜,坐断东南战未休 , 年少 指孙权,他继承孙策为吴国之主时年方十九,但已统率着数万军队,割据东南一方,连年抗击着敌人的.进攻。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这是用了《三国志》中的一个典故,曹操曾对刘备说: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 ,指只有号称天下英雄的曹刘才是孙权的对手。 生子当如孙仲谋 , 仲谋 是孙权的字,这又用了一个典故,《三国志》中曹操赞叹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象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今昔对比,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惘怅。

  这首词时空纵横开阖,气势宏大,融典故入词,毫无斧凿印迹,寄情委婉深沉,与典故合而为一,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粉蝶儿》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

  一枝枝不教花瘦。

  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

  记前时送春归后。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

  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5、《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6、《鹊桥仙》

  朱颜晕酒,方瞳点漆,

  闲傍松边倚杖。

  不须更展画图看,

  自是个、寿星模样

  今朝盛事,一杯深劝,

  更把新诗齐唱。

  人间八十最风流,

  长帖在、儿儿额上。

  7、《如梦令》

  燕子几曾归去。只在翠岩深处。

  重到画梁间,谁与旧巢为主。

  深许。深许。闻道凤凰来住。

  8、《如梦令》

  韵胜仙风缥缈。的皪娇波宜笑。

  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

  清妙。清妙。留住飞云多少。

  9、《阮郎归》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10、《霜天晓角》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11、《踏莎行》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

  最无聊处秋光到。

  西风林外有啼鸦,

  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

  尘埃也走咸阳道。

  12、《踏莎行》

  萱草齐阶,芭蕉弄叶。

  乱红点点团香蝶。

  过墙一阵棠风,隔帘几处梨花雪。

  愁满芳心,酒潮红颊。

  年年此际伤离别

  不妨横管小楼中,夜阑吹断千山月。

  13、《踏莎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14、《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15、《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愁,喜欢在新作的词里强说忧愁感觉。而到了今天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还是没有说出来,只是说秋天真是凉爽啊。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愁 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 愁 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 ,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 愁 ,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 愁情 ,他是 爱上层楼 ,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 爱上层楼 ,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 爱上层楼 ,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 爱上层楼 ,又同下面 为赋新词强说愁 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 不识愁滋味 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 愁闷 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 不知愁 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 愁 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 一腔忠愤,无处发泄 ,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 ,这里的 尽 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 欲说还休 ,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 欲说还休 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 尽 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 欲说还休 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 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 愁 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 少年 、 而今 ,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 少年 是宾, 而今 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有强烈的艺术效果